当前位置:范本吧 > 个人文档 > 求职自荐信 > 仰望自荐书(精选多篇)
手机版

仰望自荐书(精选多篇)

来源:范本吧 阅读:1.39W 次

目录

仰望自荐书(精选多篇)
第一篇:仰望天堂第二篇:永远的仰望第三篇:仰望天门山第四篇:仰望红岩第五篇:仰望神圣更多相关范文

正文

第一篇:仰望天堂

仰望天堂

走进西藏,

也许会发现理想

走进西藏

也许能看见天堂

——李娜《走进西藏》

我对西藏的最初映象是一首首或辽阔、或激越、或神秘的歌儿,像是最著名的《青藏高原》,还有朱哲琴的《拉萨谣》、,乌兰托娅的《我要去西藏》,郑钧的《回到拉萨》等等。各种流派的歌手用各种唱腔唱着西藏,可他们对西藏的感情都是热烈而崇敬的。在歌里,我仿佛看见了雪山和和雄鹰、草原和牦牛,寺庙和信徒以及一切世上最纯净的事物和殊胜的景致。西藏在歌里是天堂,在画里是天堂,在人的心中也是天堂。在我的心中,西藏一直是一方难以言喻的土地,既然要来,便要在这神奇的土地上找到一些有关生命的意义,不管她将带给我什么,我都会欣然接受,用心触碰。

一、进藏。

进藏的路很不容易。道路崎岖、高山连绵、气候恶劣,可以想象600多年前文成公主的进藏之旅是多么的艰难和雄壮。告别人烟阜盛的长安,队伍浩浩荡荡、依依不舍地走了三年终于到达吐蕃这荒蛮之地,这途中有多少的艰辛和泪水。而现在多亏了有了一条用筑路工人的血肉造出的青藏铁路,才使得现在我们出入青藏高原的路途变得顺畅和安全。出发时已是午夜,登上干净宽敞的青藏线专列,隐约传来旅客们熟睡的声音,列车上的每一位旅客都准备了充足的行李,也准备了更加饱满的情绪,他们或许是听了某个高亢辽阔的歌儿,或者是从电视上看了西藏的风景,或者是亲朋好友的口口相传,亦或者是对宗教的虔诚和探索,大家怀着对雪域高原的种种无限美好的期望,甘愿乘坐40多个小时的火车,从天南海北奔赴到圣地。这条长长的,横贯大半个中国的铁路承载了太多人的愿望,期盼与重生。

列车过了格尔木便正式进入青藏高原了,高原反应的症状明显起来,经历一夜的辗转反侧,好不容易才入睡。醒来时已是早上八点多,睁开惺忪的眼睛,觉得阳光刺眼。向车窗外望去,不禁怔住,群山,积雪,阳光,白云,蓝天,牦牛,野马,穿着脏旧氆氇的藏民,玛尼堆和迎风飘扬的经幡,梦想中高原的一切都出现在了我的眼前,我只能呆呆的坐在那里,听着车轮行进的节奏,大脑完全清空。。我的心与天地一样变得开阔,眼睛变得纯净明亮。列车缓缓地驶过长江源、冻土区,翻过海拔5190米的念青唐古拉山口以后海拔开始下降,藏北草原的旖旎风光出现在眼前。

二、微笑。

在到达藏北当雄站的时候,对面缓缓驶来了一列火车,一个藏族小姑娘趴在窗前好奇地向我们张望,她的面庞秀美可爱,眼神纯净明亮,她冲我淡淡的微笑着,看见我向她微笑招手,她既兴奋又害羞,向我微微抬了一下她黝黑的小手。向我们微笑和招手的,还有年老的藏族妇人,充满朝气的藏族小伙,他们每个人都有着被太阳晒得黝黑的皮肤和脸颊上一抹具有代表性的高原红。他们的笑容真挚纯

净,充满了惊喜和好奇。我渐渐明白这条铁路对于藏族人民的意义,她沟通了高原与外界的联系,使许多藏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或许很多藏民的命运因此而改变。火车渐渐地开走,我依依不舍地作别了那些最美的笑容,望着窗外一望无际的高原风光,心中始终回荡着温馨和喜悦。

不知不觉已经是下午,渐渐地,曲折宁静的拉萨河出现在视野里。拉萨到了。我又看见一个新天新地,山也不再有,海也不再有了。---圣经启示录

三、圣城。

火车到达拉萨是在晚上7点50。在站台上我好好地舒展了一下疲惫的身子,呼吸到了最最纯净的空气,身子一下子通透起来。向西方望去, 高原的夕阳依旧是那么的强烈,白云大朵大朵地飘荡在纯蓝色的天空中。当地的接待人员送上洁白的哈达,大巴车平稳地行驶在拉萨城中,这里不像内地的很多城市拥挤而焦躁,拉萨的街道很是宽敞,车不多,人也少。阳光白云远处的群山淡然地普照飘荡屹立着。即便是在充满现代化气息的新城中拉萨依旧保持着一种悠闲宁静与世无争的姿态。这是一片佛光庇佑,人心虔诚的城市。

天色渐晚,夕阳黯淡下去隐没在天边,为天际留下一抹紫色的的光亮。突然,车上的游客惊呼了起来,大家齐刷刷的向远处望去——在远处高高的红山上,布达拉宫映衬着壮丽的晚霞,像一位沉静的王,俯视着他的子民们。

四、纳木错。

在到达拉萨的第二天清晨,我们一行人登上了去纳木错的汽车。导游告诉我们,去纳木错来回大概需要10个小时的车程,这必将是一段艰辛的旅程。 汽车向北缓缓行驶在蜿蜒的青藏公路上,绕过了一座又一座山,跨过了一条又一条河,夏季的西藏最是奇特,远处的山坡上植物茂密,鲜花盛开,而山顶上却堆积着长年不化的积雪,每座山都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有着珍稀的植物和药材。不远处就是青藏铁路,两条路并肩而行,我想两边的旅客在这荒原上都不会感到寂寞吧。沿路上玛尼堆无数,经幡在风中飞舞,诡异的经文透着藏民对生死轮回的敬畏。导游向我们介绍着有关沿路群山与河流的传说,并指引我们向远处望去,念青唐古拉山巨大巍峨的山峰出现在我们眼前,之前所有的山在他的面前都相形见绌。阳光把山顶的积雪映成了金色,像一位雄壮的勇士安坐在那里守护着他的恋人和爱情。在西藏古老神话里,纳木错和念青唐古拉雪峰不仅是著名的神山圣湖而且还是生死相依的恋人。相传纳木错是念青唐古拉山神的明妃,他们彼此相伴已有七千万年。沧海桑田,时至今日,念青唐古拉因纳木错的衬托而显得更加英俊挺拔,纳木错因为念青唐古拉的倒映而愈加绮丽动人。

导游告诉我们,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山上的积雪也融化得快,雨季来得早了,这对青藏高原来说是件好事,雨水丰沛牧草和庄稼也长得好,牛羊能吃到更多更好的牧草,也因此变得越来越肥。在去纳木错的途中一直是蓝天,白云,绿树生机勃勃的景象。直到离纳木错还有约1个小时的路程时,竟下起雨来。

纳木错景区外各种车辆排起了长队,由于昨夜下了一场雪,道路湿滑,汽车只能勉强通行。

小心翼翼地过了大雪覆盖,苍茫寒冷的念青唐古拉山,汽车直转向下往纳木错奔去。眼前渐渐出现了青色的植物,嫩黄色的油菜花和那永远湛蓝的天空。我的心急切地寻找着纳木错的踪影,突然,车窗外隐约跳出了一方蓝色的宽阔湖面,掩映在群山之中。如此殊胜的景致想必就是纳木错了。

纳木错湖面海拔4718米,南面有终年积雪的念青唐古拉山,北侧和西侧有高原丘陵。纳木错是藏传佛教圣地,与色林错,羊卓雍错和玛旁雍错共尊为四大威猛湖,每年都吸引着无数藏传佛教信徒不远万里前来转湖朝圣。每位朝圣者都会向碧蓝的湖面投下一颗石子,祈求灵魂的超脱。纳木错湖边玛尼堆无数,五彩的经幡挂满了周围的群山。下车正值中午,头皮被强烈的阳光照得很痛,有游客骑着由当地藏民牵引着的马和牦牛走向湖面。走近湖面,有微风吹过,人顿时清爽起来。纳木错如海一般广阔,如天空一般纯净,这里拥有世界上所有的蓝色,最最纯净的蓝色。此刻,遥望远处云雾缭绕,高大雄伟的念青唐古拉山,看见飞鸟畅快地掠过湖面和群山。在一望无际的湖面和连绵无尽的群山面前,我被深深地震撼,完全被大自然同化,心灵变得纯净无瑕仿若虔诚的信徒,或许只有在西藏才能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天人合一。

踏着湖边的石子,弯下腰掬起一捧湖水,将脸浸在水里,清凉,新鲜,这里是与世隔绝的藏北高原,这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我是多么的荣幸,能够带着疲惫,布满尘土的肉身来到这里,让这蓝色的神圣天地将我洗礼,从此,我的心中留下了一方纯净,静谧,神圣的湖水,时时刻刻地观照着我的心。

五、布达拉宫和大昭寺。

由于正(请你支持)值旅游旺季,布达拉宫的门票很是难买,黑市上一张一百多的门票已经被炒到了八百或更多。布达拉宫是整个西藏旅游的中心和重点,无论如何是要去的。一路上看见了无数成群结队的藏民,不论是年轻人还是长者都手摇转经筒,嘴里念着经文,导游说这些藏民有的是千里迢迢赶来,每天都会绕着拉萨老城区转三圈。西藏是全民信教地区,随处可见奢华的寺庙和虔诚信徒们,藏民的眼睛如同天空一样纯净,他们的心也坚定无瑕,他们性格耿直,从不会转弯抹角,一如西藏的阳光,强烈得不论照在哪里都是明暗分明。

绕了大半个拉萨城,终于接到了通知,10点半进布宫。

布达拉宫是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由松赞干布为迎接文成公主而建,由东部的白宫(达赖喇嘛居住的地方 ),中部的红宫(佛殿及历代达赖喇嘛灵塔殿)组成。从东门进入布达拉宫外面的花园,听见有当地人唱着旋律轻快,词语简单的民歌并有修房子发出的叮叮当当的声音。此时,

我突然想起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在那个大雪的晚上他迈着坚定却轻快的步伐推开这扇东门,去八廓街与情人约会,不顾雪上留下的脚印内心欢喜。我跟随着仓央嘉措和每一位尊贵的达赖喇嘛的脚步拾级而上,向着布达拉宫的顶端走去。

布达拉宫内的红木阶梯狭窄陡峭,扶手早被抚摸得无比光滑,阶梯上铺了红毯。宫内很是昏暗,无数的酥油灯明亮而热烈得燃烧着,香气弥漫。有面目严肃穿着红衣的喇嘛在挂满唐卡和经文的屋子里穿梭,有的喇嘛低声念着神秘的经文,那低沉的声音仿若一片沉静的海洋。有的喇嘛闭目盘腿坐在隔间里守护着这里千万座镀金尊贵的佛像,也有三三两两的喇嘛围坐在一起喝茶谈天。喇嘛们的笑容真诚质朴,透过笑容能看见他们心中最纯粹的快乐。他们兀自做着自己的事情,对我们这些吵闹的游客毫不在意。我们与喇嘛们分属于不同的世界,在喇嘛们的眼中,我们浮躁而粗鲁,只会追求一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身外之物,徒劳且浪费生命,永远不可能像他们那样心如止水地坐在那里喝茶念经,去寻找灵魂的归宿和摆脱轮回的困扰。在布达拉宫里,每位游客都小心翼翼,既是因为敬畏这里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也是被这里辉煌美丽的各种建筑和文物震撼,除六世达赖喇嘛外,五世至十三世达赖喇嘛等八位的灵塔则全部安放在布达拉宫的红宫里。其中要数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灵塔最为雄伟壮观。布达拉宫里有着数不清的佛像,每座佛像都尊贵无价,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信徒来到这里供养佛像,在佛像前不停地磕等身长头。

我脱离了导游的队伍,怀着既忐忑又宁静的心倚在栏杆上,仰望头上纯净的蓝天,仔细端详着这座伟大而神奇的宫殿,诵经的声音隐隐约约传来,酥油和藏香的气味愈加浓厚。此时的布达拉宫是多么的安静慈祥,像一艘巨大的船航行在平静广阔的海面上。我想是我们打扰了布达拉宫以及他的喇嘛和信徒们。不知走过了多少殿室,看过也拜过了多少法力无边的佛祖们,也该知足了,也该离开了。站在佛法的中心,我是无知且蒙昧的,宇宙的哲学离我如此之近我却难以感知,但是我的心是崇敬的,我相信有一天我会带着我的智慧和喜悦回到这里。

在布达拉宫山脚下的餐厅吃午饭,从窗口望见布达拉宫的侧影,那样的恢弘和坚定。或许,就算沧海化为桑田,桑田再变为沧海,布达拉宫依旧会伫立在那里,怀着无数祈愿和终极理想,亘古不变。

下午来到大昭寺,寺外游客和当地人熙熙攘攘。大昭寺位于拉萨老城区中心,藏族人民有一个“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的说法。在藏族人心中,宇宙的中心就是这里。寺外煨桑的烟雾朦胧了著名的“双鹿护法轮”,相传释迦摩尼第一次布道传教时没有一个听众,只有这两只鹿在一旁静静地聆听。有无数磕等身长头的人聚集在寺门口。大昭寺内供奉了无数的佛像,最著名的是由文成公主带入西藏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佛像,在昏暗的寺内,唯有这尊佛前供奉着无数的鲜花,钱币,酥油灯,金碧辉煌。我去的时候,寺内的僧人正在给佛像刷金粉,负责这项任务的僧人表情严肃恭敬,刷金时任何细微之处都很是认真仔细。人们在佛前虔诚地许下各自的心愿,没有人会说这是迷信,因为有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使人振奋和恭敬。

八廓街环绕着大昭寺,街道上商铺林立,藏式货品琳琅满目,有大小不一的转经筒,尼泊尔和印度的首饰和手工艺品。在转角处,一个叫“玛吉

阿米”的精致酒馆吸引了无数游客,这就是仓央嘉措与情人约会的地方。现在成了拉萨著名的景点。

六、林芝。

去往林芝大概要十个小时的车程,辛苦但是一路上几乎都是美景。林芝被称作“西藏江南”。确实如此,在去林芝的路上,感受与先前大有不同,一路上植物茂密苍翠,土地肥沃,雅鲁藏布江穿流而过。导游说,但凡思想开化的林芝人都生活得很好,每年花三个月的时间上山采集各种珍稀药材,而且不用愁销路,因此生活很是富足安逸。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林芝像是一个美丽活泼的姑娘,她的每一个景色都在向人们诉说着生命最热烈的本质。庄稼静静地在宽阔的河谷平原上生长,飞鸟肆无忌惮地翱翔在苍翠的山峰之间,田间的牦牛摇晃着尾巴慢悠悠地吃草,满脸土尘笑容明媚的藏族孩子拿着新鲜的花束在河岸边奔跑,这里没有寒冷和荒凉,这是一片充满生机的土地。

由于林芝的气候温和,雨水丰沛,农作物产量高,自古就是达赖喇嘛的领地(班禅的领地位于气候条件相对恶劣的日喀则),若是在布达拉宫里的达赖喇嘛想吃新鲜的蔬菜,只要快马加鞭八个小时便可从林芝运来。林芝的蔬菜水果口味纯正,最难忘的要数林芝的西瓜,西瓜都是从瓜地里直接采摘而来,带着冰凉的地气,在强烈的太阳光下咬一大口下去满口清凉的汁液,人顿时清爽起来。人们很难想到在西藏竟会有如此一个富饶多产的神奇之地,她安静地守在西藏的东南部,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夜晚宿于林芝地区的首府八一镇,一个安静的小镇。街道宽阔车辆稀少,各类设施很是齐全。望着窗外夜色朦胧的群山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梦中,一个金碧辉煌的佛祖的脸缓缓向我转来,宁静且安详。

七、回到拉萨。

从奇异的梦中醒来,准备离开八一镇回到拉萨。林芝似乎还没有从睡梦中醒来,化不开的雾气缠绕在山顶,空气中弥漫着微凉的水珠。路上看到了一队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区来的藏民,他们一行11人沿着川藏公路磕等身长头,行进了四个月,前往拉萨。领头的是一位中年人,他的额头上因为长期磕头磨出了一个圆圆的痂疤,这是值得尊敬的信徒。我们一行人将自己的食物和钱都给予了他,他略带羞涩地微笑着,不停地向我们感谢,他谦卑善良,笑容是那样的真诚,我们衷心的祝愿佛祖能够一直保佑他,满足他今生和来世的愿望。

汽车上播放着李娜的《走进西藏》,高亢嘹亮的嗓音又把每个人的心唤醒了:此次西藏之行,你找到理想、看见天堂了吗?我想我应该像信徒一样坚定自己的理想,矢志不渝。我想我也看到了天堂,西藏像是一朵盛开的莲花,一尘不染,我相信,这里就是天堂。

夕阳在天边燃烧着,汽车行驶在拉萨河边,远远地看见宏伟的布达拉宫沐浴在金色的夕阳中。这是对布达拉宫最后的巡礼。红山是那样的高,布达拉宫是那样的坚定,高高的土地和坚定的理想,西藏的象征便是如此。

旅行即将结束。在拉萨火车站里,我突然出现了一种错觉,即将踏上的是归程还是出程?我的心早已有一部分永远地留给了西藏,那便是对理想的坚持。这是生命的核心和意义,我将把它深深植根于青藏高原。是西藏让我彻底地审视了自己的内心,让我触摸到了心灵深处柔软而纯洁的净土。

我不得已要去那浮华纷乱的世界中,不知何时能归来,但我永远不会忘记那属于自己内心深处最美好的世界。

西藏,让我再仰望你吧!仰望佛光庇佑的土地,仰望连绵的雪山,仰望壮阔的河流,仰望亘古不变的布达拉宫??仰望你,就是仰望天堂。

中文与传媒系11级汉语言文学2班黄雪妍

第二篇:永远的仰望

永远的仰望

刘创

【题记】13年了,一直有一种感情深深地折磨着我,无数次拿起笔又无数次放下,太浓的情绪太多的往事让我无从表达。一个夜晚,我仰望星空,沐浴在熠熠星辉里,仿佛在和母亲进行对话,星空成为我精神的皈依,灵魂的救赎之所。那一刻,我的内心变得宁静。

仰望星空,总有莫名的温馨栖息于心中。

原以为世事沧桑滚滚红尘,已让我的视野苍茫一片,心灵已被砥砺得坚硬如石。夜深人静的时候,当我沐浴在熠熠星辉里,深情地仰望,我的视线总是浸泡着泪水。我知道,母亲已经融入了深邃、神秘而圣洁的天空,母亲慈祥的星光如浪潮拍打着我的内心,心灵深处是恒久的柔软与疼痛。

母亲的灵堂是她的教友布置的。母亲生病后开始信仰基督教,和那些教友互称姊妹。我坐在母亲的身边,握住她的手。母亲的手依然粗糙,而我早已习惯了的那种温暖,此刻正渐渐退去,一直凉到我的心底。母亲的那些姊妹很惊慌,连忙拉开我,说母亲正在去天堂的路上,凡人的手是不可接触的。他们的祈祷绵绵不绝,我一阵一阵心慌,母亲,我们的手就这样松开了吗?

母亲一生忙碌,忙碌得没有空闲去信或者不信什么,只知道“人在做,天在看”,她那与生俱来的仁慈之心、悲悯情怀,总是在有意无意地灌溉给我。记得小时候,母亲长年照顾村里的一个叫三元的疯婆婆,常常给她洗澡,就是走亲戚还不忘为她找一些旧衣服来。乞讨者也常常可以在我家吃到热饭热菜,有一个寒夜,母亲还把一对乞讨的母女留宿在家里。这些年,我已习惯把慈悲和母亲联系在一起,一想到,便觉得自己沐浴在慈爱的光芒里,内心安静而充满温暖的力量。

对于母亲的勤劳,我早习以为常,如同面对日出日落。母亲对生活的要求很低,有饭吃,房子不漏雨,世道太平,就是天大的幸福。在我的记忆中,除了吃饭睡觉,几乎没见过她有过片刻的停歇,像一个永动仪那样不停地摆动。母亲是在惊吓与辛劳中长大的。那个时候闹“游击队”,外公家原本家境不错,一个晚上,“游击队”突然闯进来要外公交多少多少银元,外公拿不出那么多,被捆住双手在横梁上吊了三天三晚,浑身打得皮开肉绽,不到一个月便去世了,而外婆也因此精神失常。七八岁的母亲,就开始像一个大人那样操持家务,她的童年没有游戏,没有书本,甚至没有笑声,除了劳作还是劳作。也许在母亲的思维中,人生本来就应该这样。我常常想,当某种行为变成一种习惯,而习惯最终必然凝炼成为一种品质。

记得一个冬夜,就着一盏昏暗的煤油灯,我在抄课文,母亲在纺纱线,随着纺车轮吱呀吱呀的转动,母亲左手的棉条捻出的纱线时长时短,那一刻很安宁很恬静。母亲这样纺着纺着,突然说起“过老东”的事来。那也是一个冬夜,老东来了,外婆一家人也就慌乱地收拾了一些值钱的东西,加入逃命的人群,只留下母亲和瞎眼的老奶奶守屋。说到这里,母亲的声音有些颤抖——眼看“老东”黑压压的一片朝这边开过来了,她俩连滚带爬躲在屋后水塘边的荆棘丛里,幸好水塘边上有只木船,母亲把船划到水塘中间,她和瞎眼老奶奶趴在船舱里,身上再盖些柴草,整个晚上又冷又吓,魂飞魄散。虽躲过一劫,但已冻得奄奄一息。那时候年纪尚小,对于母亲讲的这段经历,不能感同身受。当时只是觉得母亲称日本鬼子为“老东”很是奇怪,看到母亲说完这些,脸变得煞白的,就什么也不敢追问了。而母亲说的“游击队”,

我却问过多次,至今也没搞清楚是教科书上说的革命者,还是土匪,抑或两者兼而有之。

父亲说是共产党赶走了老东,消灭了土匪,所以母亲很感激共产党。家里有我和父亲两个党员,母亲很自豪。我曾对她开玩笑说,您一辈子都在做好事,您比党员还党员呢。母亲叹息,共产党里都像我这种人,那还叫共产党?

儿时的我发现母亲经常望着星空发呆。记得一个星光灿烂的夏夜,母亲难得放下手中的活,和我在院子里纳凉。母亲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望着满天星斗,轻轻地对我说,瞧那些星,都是好人去世后变的。母亲对神秘的星空深怀敬畏之心,她若有所思的样子凝固在我的记忆里,总让我觉得她内心有好多话没说出来。我想,那一定是她有关星空的遐想,有关生与死的思考。无论在**的还是荒谬的抑或安宁的时代里生活,母亲一直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仰望星空。

母亲的心脏病越来越严重,但不管父亲怎么劝说、阻扰,每周都要坚持去教堂祷告,有一次甚至昏倒在路上。父亲只好打电话向我求助。父亲和我是母亲一生中最信赖的两个人,这种信赖不仅仅是因为我和父亲的党员身份以及不可割舍的亲情,或许更多的是源于母亲对对读书人很敬重。母亲没进过学堂门,不识字。父亲读过几年私塾,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又是村里的干部,在母亲的眼里,父亲就是她的一片天,永远都是对的。自从我外出读书开始,在母亲心中,我就慢慢取代了父亲主心骨的位置,后来对我的信赖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我满怀信心和母亲交谈,认可并支持她的信仰,可母亲对我要她不去教堂祷告的建议,一口回绝了。母亲语气始终平静而坚定,让我惊叹于她内心深处的变化。

陪母亲去过一次乡村教堂。教堂离我家十多里路,就在乡村公路旁,似乎是由一间废弃的农舍改造的,很简陋,教堂的布置也很奇怪,除十字架等之外,还有些佛教的东西,有点中西合璧的味道。教堂里挤满了人,大多是一些妇女和老人。母亲去得晚,就虔诚地跪在最后一排,她双手捧着那本有些破损的《圣经》,双眼微闭,念念有词,安详而宁静。从教堂出来,我问母亲祈祷什么,她说那是说给耶稣听的,说不得的。

选择与文字打交道,对我来说,意味着长年累月耐心地在杂乱的文体里跋涉,写作的灵感不是飞来之物,是对内心的凝视。我第一次发表作品写的是“母亲从心窝里长出来的手”,而我,又何尝不是从母亲的心窝里长出来的呢?母亲重病之后再也不能劳作了,有时候,我伏案抄抄写写,母亲就坐在身边望着我,什么也不说。而我却感觉母亲在抚摸着我的头,我的肩,我也在母亲的心窝里慢慢融化。

我十六岁离开父母外出求学工作。但至今我感觉世界的中心仍然是小时候生活过的那个村庄。这不仅是因为在过去的那些岁月里,我的每一行诗歌都浸润着乡村的绿色,我无数次梦见老屋后面的那片青翠的竹林,竹林的沙沙声响与四季鸟鸣,还有那些唤我乳名的乡音。更重要的是因为,母亲的墓地就在家乡的河边,我曾在那条干干净净的小河游泳、划船,陪母亲在河滩上打柴种花生,看母亲汗流浃背地锄草,看母亲开心地笑而露出白白的牙齿。如果要想象天堂的美好和怡然,在我大脑中必然会呈现故乡这些越来越清晰的印记。这些都是母亲给予的,我生命的一部分,它似乎比天堂更虚幻,却又更为真实。我会写下一些赞美诗,像种子一样把它抛撒在母亲安眠的河畔,它们将长成大树,我和我的子孙们会时常在它的荫凉下交谈。

每次见到母亲,她都是很幸福很满足地笑着,即便是在母亲最后的那些日子,也总能在母亲因中风面瘫且毫无表情的脸上找到开心的笑意。母亲在昏迷中等待了两天,最终还是没有等到我作最后的告别。当我满怀悔恨地来到母亲身边,慈祥的母亲静静地躺在那里,那本破旧的《圣经》放在枕边,窗外的阳光仿佛圣母的光辉映照在母亲的脸上,她那充满慈爱的脸上依然有一丝淡淡的笑容。那个瞬间,母亲把微笑和冰冷的手留给我,她所有的呼吸,所有的脉搏,所有期待,甚至所有的叹息,都被化着一片光芒,投射在天空撒满白玉兰花瓣的美好空间里。

康德说过,在这个世上有两样东西深深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一是我们头顶璀璨的星空,二是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在我眼里,慈爱而勤俭的母亲为奉献而来为付出而来,一生不图回报不知索取。她带着一颗善良而纯朴的心,以从未有过的舒坦和愉悦微笑着离去,自在、轻盈地飞向了她的星空,她的天堂。

那是我永远的仰望。

刘创2014年清明节前 于冬竹居

第三篇:仰望天门山

[潇湘风情]系列

仰 望 天 门 山

如皋蒋文祥

天门山是张家界海拔最高的山,主峰1518.6米 ,它以发育较齐全的岩溶地貌区别于武陵源的砂岩峰林景观,是一座四周绝壁的台形孤山。因自然奇观天门洞而得名,为湘西第一神山,被誉为“张家界之魂”。

据导游向我们介绍,天门山古称嵩梁山,又名云梦山,是张家界最早载入史册的名山。它于1992年7月被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三国吴永安六年(公元263年),嵩梁山顶部峭壁忽然洞开,玄朗如门,吴帝孙休视为吉兆,天门洞开之说流传天下,嵩梁山自此更名天门山。

“天外有天天不夜,山上无山山独尊。”三百年前,就有诗人盛赞天门山作为群山之首的王者气概。1999年12月,张家界举办的“穿越天门”——“99世界特技飞行大赛”在这里举行,世界顶级的飞行表演师,驾机从天门洞中穿越,当时由中央电视台同步直播,全世界约有8亿人观看实况直播,引起极大轰动。从此天门山更是名扬海外。

到了天门山,不能不看天门洞。

导游说,天门洞在湘西人民心中,就是一道通天的门户,经过天门洞,就可以直达天庭。通往天门洞的这条公路也因为是唯一通道而得名“通天大道”。

山路弯弯,盘旋而上。导游告诉我们,这条顺着山势修建的通天大道,刚好有九十九个弯,暗合了“天有九重,云有九霄”之意。通天大道全长10.77公里,但就这么短的距离,海拔却从200米急剧提升到1300米,大道两侧壁立千仞,空谷幽深,180度的急弯一个又一个,蜿蜒迂回,层层叠叠,“堪称天下第一公路奇观”。

九百九十九级台阶的上天梯,是通达天门的途径,也是许愿祈福的灵地。攀登上天梯,既是锻炼意志,挑战自我的过程,也是感悟人生、脱俗超凡和豁达心胸的过程。上天梯两侧五个休息平台分别命名为“如意”、“青云”、“长生”、“琴瑟”、“有余”,寓意“福、禄、寿、喜、财”五福临门的生活祈求和人生愿望。我们一路攀登一路祈福,许下对自己和亲朋好友的美好祝愿。历经艰辛,登上第九百九十九级台阶,跨过那寓意“一步登天、心想事成”的“天门槛”之后,你会情不自禁地油然而生一种摆脱尘世烦恼、胸襟豁然开朗的心灵顿悟。这也许就是境由心造的缘故吧?!

天门洞终年氤氲蒸腾,景象变幻莫测,时有团团云雾自洞中吐纳翻涌,时有道道霞光透洞而出,瑰丽神奇,宛如幻境,似蕴藏天地无穷玄机。据地方志记载:“玄古之时,有土人见霞光自云梦出,紫气腾绕,盈于洞开,溢于天合,以为祥瑞,肃而伏地以拜之。”

千百年来,“天门洞开、野拂藏宝、鬼谷显影、天门涌水”四大难解之谜,更为这里增添了灵异奇趣。导游在这里故意卖了个关子。

据导游介绍,天门洞的形成,有地质学家认为是“漏斗”溶蚀作用的结果。天门洞东侧地形微向西倾,西侧地形微向东倾,向斜的核部正对天门洞道。东西两壁为两条走向320度左右节理所切,同时有一条走向40度的节理在天门洞处与其相交。洞顶的两处岩溶漏斗也对岩溶过程起了重要作用。雨水落下后,地表水顺地面斜坡向漏斗流动,一部分涌入土中的水,顺着地层的层间裂隙朝着向斜的核部汇集下流,长期不断的溶蚀过程使局部崩塌,最终使两组溶洞并为一体,形成天门洞。但也有人对此产生异议:天门洞若照此理形成,为什

么洞的底座是一块巨大的平台,这些岩石能平展展地“崩”出洞外吗?所以,“天门洞开”至今还是未解之谜。

天门洞门高131.5米,宽57米,深60米 ,南北对开于千寻素壁之上,扶摇而通天。洞北面顶部边缘,有倒垂的龙头竹,因为它的根像龙头。而叶又像凤尾,因此也叫凤尾竹。东侧是高约200多米的沟槽,有泉水从上面飘散,落下点点梅花雨。导游说,谁要是能张口接下48滴梅花雨,便可羽化成仙。我们一行没一个人能够接到48滴梅花雨,所以我们都是凡人。

我们一路跟着导游,一路听她讲解。相传闯王李自成部将野拂,当年带了一百多人马和一些金银财宝,雇九条木船逆水而上秘密潜入张家界境内,神不知鬼不觉上了天门山。野拂这次出家,并非真正要“立地成佛”,而是“拔剑登坛”,“枕戈待旦”,准备有朝一日“扫平寰宇”、“恢复中原”。但形势急转直下,起义军四面楚歌,野拂终于忧患成疾,含恨而逝。临死前,他将带来的财宝全部散藏于天门山中几个秘密去处。数百年来,不知有多少江洋大盗、神秘僧人、虔诚香客都借故上天门朝拜,实际上是为窥视地形寻找宝藏,但都无一不是空手而归。因此,“野拂藏宝”究在何处?始终是个谜。

导游指着远处300米开外的百丈绝壁上的一个洞说,那就是鬼谷洞。是个倒梯形的山洞,洞口有树,并有瀑布向洞外飞洒,飘渺如烟。相传战国名士鬼谷子曾在洞中面壁学《易》,潜心练功,创立闻名天下的“鬼谷神功”。鬼谷子是战国时期纵横术的创始人,其主要著作《捭阖策》被称为奇书,是研究从政治、外交上运用纵横捭阖手段搞垮对方的学问。史界评说,一部战国史就是从鬼谷洞演绎出去的,足见鬼谷子其人了得。从古到今,闯荡鬼谷洞的勇士不知多少,都没有探出个名堂来。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天门山南麓赤松村有位退伍军人李光玉,曾先后六次缒索下洞考察,一次他用相机偶尔拍到鬼谷子面壁学《易》的侧面头像,五官轮廊清晰可辨,与流传甚广的鬼谷子画像有异曲同工之妙。鬼谷子的影像如此惟妙惟肖,是偶然还是巧合?“鬼谷显影”成为天门山的又一个难解之谜。

在天门山山顶,我们看到一个方圆约半亩,深一两丈的天池,池里无水,长满树木花草。导游告诉我们,说不准哪天这里就会突然涌出一股泉水,溢出天池,从山顶飞下万丈绝壁,形成壮丽奇特的瀑布景观。瀑布一般先急后缓,渐渐而成细流,时间一般约十五分钟,有时长达半小时。飞瀑时,啸声如雷,十里之外都能听到,人们奔走相告,争睹奇观。

关于“天门涌水”,地质学家的解释是一种自然溶泉涌水现象。从地质特征来看,由于天门洞处于一个向斜的核部,加之两边的地形都比洞顶地面高,洞顶有两个岩溶漏斗,终年有细流不断涌出。降雨时地表水顺两边山坡流向漏斗,暴雨时地表水由于夹泥沙较多,可能一时将漏斗底部堵塞而发生积水现象,以至有一个渗入、淤积、疏流的过程。一旦疏流,各方面汇集而来的地表水,包括岩溶漏斗中的积水和向斜翼部渗入的地下水都将从洞顶倾泻而出,于是这洞顶涌水的奇观就发生了。但当地人说,天门涌水大多是在五荒六月大旱时发生,有时甚至是在正午骄阳似火的时候发生。更为神秘的说法是,天门涌水的年份总与发生重大历史事件或自然灾害的年份吻合。所以,“天门涌水”之谜至今还是无人破解。

导游告诉我们,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独特的喀斯特岩溶砂林地貌,使天门山顶的台地犹如天然盆景,错落差参成完整的原始空中花园。它是集神奇独特的地质地貌、变幻万千的气象景观、历史悠久的远古文化、别具创意的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度假胜地。

在珙桐湾,导游指着一片珙桐林向我们介绍说,珙桐被称为植物“活化石”,是世界上极其珍贵的树种。尤其是在海拔1500多米的高山之巅,成群落分布更是罕见。但在天门山,人们发现了规模很大的珙桐群落,这片珙桐有100多株,所以这里又叫珙桐湾。珙桐是多年生木本花卉,通常在春末夏初的时节开花,花呈白色,柱头上略带一点儿紫红,很像鸽子的头和嘴,花身有两片又大又长的苞片,像是一对翅膀。整个花朵的形状就像一只放飞的鸽子,

因而外国人亲切的地称它为“中国鸽子花”。难怪《歌唱张家界》歌词中有“满山的鸽子花,张开那可爱的翅膀?? ”

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以观光游览为主线,深层挖掘了文化内涵,完整体现了湘西第一神山“神奇”、“神秘”、“神圣”的大氛围和主格调。许多文化泰斗、影视名人、商界精英都曾慕名到此。

导游还给我们讲了李娜与天门山的故事。1997年,以一曲《青藏高原》而红极一时的青年歌手李娜,专程到天门山游览,并于山顶筑屋小住。雄奇神秘的天门山,深深震撼了她的心弦。李娜感受到天籁、音乐、三界、佛光一齐向她袭来,令她顿时萌生了虔心向佛的念头。一个月后,李娜倾情演唱了她的助手专门为她量身定做的高三个半八度的歌曲《天门山》。唱完从容下山,秘密剃度受戒,毅然遁迹空门、枯守青灯,法号释昌圣。从此,我们再也听不到李娜那天籁般甜美纯净的歌声。

回到山下,再回首,仰望天门,我似乎心有所悟。

脑海,忽然想起了唐代大诗人李白脍炙人口的那首《望天门山》绝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一时兴之所至,步其韵竟然也口占一绝:“嵩梁中断天门开,人流如潮到顶回。自然奇观天门洞,中外游客接踵来。”

耳畔,仿佛听到了青年歌手李娜遁迹空门前的那首《天门山》绝唱:“走近你,为那亘古不变的誓言;走近你,为那遥远如初的梦幻。是什么让我的心如此安宁,我终于看见了天门山?? ”

第四篇:仰望红岩

仰望红岩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当代中国,山清水秀,经济发达,拥有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和异彩纷呈的文化成果,人民安居乐业,一派国泰民安的景象。历数往事,我又想起了那些长眠于地下的这一切的缔造者。听,那是他们铿锵有力的誓言:“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

——题记 《红岩》是以描写重庆解放前夕残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主要描写人民解放军摧枯拉朽的胜利进军、狱中党与反动派不屈不饶的斗争和反动派的垂死挣扎。小说用排比、比喻、衬托、对比等描写与修辞手法把革命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坚韧不拔,反动派的泯灭人性、冥顽不化表现得惟妙惟肖,真切动人。激人奋进。

仰望红岩,我看到了一种不畏艰险的精神,在“白色恐怖”十分严重的山城重庆,地下工作杀机四伏,狱中斗争更是困难重重。李敬原等同志机智勇敢地与敌人周旋,巧妙地摆脱敌人的纠缠,一丝不苟地完成上级交给自己的任务。许云峰等狱中党组织成员在严重缺水的情况下,忍受着刑伤与疾病带给自己的伤痛,强迫自己咽下发霉的硬饭粒,并通过绝食等方式一次又一次地粉碎敌人迫害政治犯的的阴谋,坚持狱中斗争,还与地下党取得联系。可敬的革命战士们,尽管前途坎坷,希望渺茫。但他们仍牢记自己解放全中国的神圣使命,不管环境多么困难,形势多么恶劣,他们都坚决与敌人斗争,兢兢业业 1

工作,从不叫一声苦。现如今,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我们应该时刻谨记当年的历史,谨记先烈们英勇的斗争,继承先辈们留给我们的伟大的精神遗产,并发扬光大。

仰望红岩,我看到了一种牺牲自我的勇气。死亡,任何人都不愿看到它,接触它。可要革命,要与敌人战斗,就会有牺牲,有死亡。不管是在阴暗潮湿的地牢,还是在白色恐怖的山城,死亡的阴影始终笼罩着地下党。他们随时可能在大街上的某个角落突然被捕,或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被暗杀。但面对死亡与苦难,他们从未退缩:江姐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对党的机密守口如瓶;许云峰得知自己即将被处决时,抖擞精神,为同志们挖好突围的地道,然后镇定自若走向刑场。也许奋斗半生却难逃一死,但是他们为了党的安全和人民的信任,为了全中国的和平解放,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生活,前仆后继地工作,在以极大的意志力忍受严刑拷打后,义无反顾地走上刑场。这些无畏的战士,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他们毅然用生命保卫党,保卫至死不渝的信仰!

仰望红岩,我看到了一种团结互助的情谊。在暗无天日的大牢中,整日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革命志士们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我看到:渣滓洞难友共同担负抚育失去双亲的“监狱之花”的责任;白公馆同志通力合作,建立图书馆,共同放哨、学习,始终未被敌人发现。不管是戴着满身刑具的重犯,还是百病缠身的老同志都齐心协力,共同纵情高歌革命的赞歌,相互鼓励,同生共死,抗击敌人。敌人的那一次次响起的嘹亮的歌声,激越的呐喊,令敌人闻风丧胆。每一位被捕

的战友,都在集体的力量中,为了全中国的解放贡献自己的力量。而正是这股力量,使歌声,口号穿透厚厚的牢墙,死亡的阴影。凝聚每一个的心,变成插入敌人心脏的一把尖刀,锐不可当!

仰望红岩,我看到了一种坚定不移的信仰。刘思扬出身豪门,却放下享乐的生活,毅然投身于革命,被捕后都毫不动摇,甚至用生命捍卫信仰。其实不止刘思扬,还有千千万万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在信仰的感召下投身到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中,敌人们也许不明白,他们准备了许多骇人听闻的刑罚,有着优秀的国外心理专家。但他们威逼利诱,软硬兼施,却依然不能动摇政治犯们的精神分毫。为什么?因为敌人不懂,那些看似瘦弱的人们心中,有着至死不渝的信仰,那是对国家的热爱,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责任。这种信仰仿佛灯塔,照亮黎明前的海洋。是他们不求万贯家财,不求青史留名,以国家、人民为己任;这种信仰使他们坚守痛苦,甘受折磨,即使万刃加身都不屈服;这种信仰使他们坚持信念,视死如归。最终在信仰的力量的支持下,他们克服一切困难,粉碎敌人的阴谋,最终取得胜利。是的,这些坚强无畏的战士们战斗到了最后一刻!虽然,许云峰、江姐等同志被敌人提前杀害,但敌人最后的疯狂无法阻挡解放胜利的脚步.渣滓洞战友率先越狱,为白公馆行动创造时机;白公馆志士舍生取义,英勇斗敌。一些同志倒在了敌人的枪炮下,但更多的同志突出重围,迎来了歌乐山晨曦!

无怨无悔的牺牲,激动人心的胜利,已渐行渐远。但我们仍无法忘怀那一段刻骨铭心的岁月。血染红岩,许多知名或不知名的战士默

默工作,坚韧不拔;血染红岩,才有今日的幸福生活。血染红岩,无数人用生命谱写了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军事著作——《红岩》《红岩》让我明白,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红岩》让我明白要与他人团结友爱,顾全大局;《红岩》让我明白,要坚守信念,坚信无论眼前有多少黑暗,光明与希望终会到来。

解放,这是一个动人心弦的词,因为它播撒光明,创造幸福;解放,这又是一个饱含辛酸的词,因为,无数人为之付出了宝贵生命。我们至今仍然缅怀他们,今天幸福生活的缔造者,时刻聆听他们无所畏惧的誓言——“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

第五篇:仰望神圣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同志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站在这里,我的心里充满了庄严和神圣,置身于全市纪检监察干部中,我感受到了正义,感受到了纪检监察干部视若神圣的八个字:忠诚、担当、为民、奉献! 我只是一名刚刚加入纪检监察队伍的新兵,但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我却感受到了纪检监察队伍所承担的神圣职责和这支队伍的浩然正气。在你们身上,我看到了一种神圣的光芒,我读到了神圣的力量!

微雨池塘现,好风襟袖知,一花一世界,一叶一情怀。此时此刻,我想到了一个人,一个平凡却伟大的人,他是“铁包公”,秉公执纪不怕得罪人;他是“工作狂”,身体不适依旧坚守岗位;别人送来2斤冬笋他都原物退回。廉洁自律是他一生的追求,打铁自身硬是对他最好的诠释。他就是已故安徽省休宁县第二纪工委书记张天龙。 秉公执纪,不怕得罪人,是张天龙多年纪检监察工作的真实写照。他之所以敢于黑下脸来得罪人,啃下一块块硬骨头,是因为其自身过硬,能够动真碰硬。正人先正己。干纪检监察工作,在盯着别人的时候,别人也在盯着你。只有自身过硬,才不会畏首畏尾,缩手缩脚。只有自己干净做人,一身正气,才有底气执纪问责。多年来,张天龙甘于清贫,严格约束自己及家人,严守廉洁关,努力将自己淬炼成钢。纪检监察干部并不具备天然的“免疫力”,张天龙的“硬

气”来源于不断增强的党性修养和以身作则的责任担当。如今,他已离开我们,但反腐倡廉仍任重道远,广大纪检监察干部要以张天龙为榜样,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恪尽职守,做一个敢于碰硬的反腐勇士。

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工作者,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还要有忠诚、担当、为民、奉献的职业操守和道德追求。

忠诚,是我们党对党员的根本政治要求,是党的事业顺利发展的坚强政治保证。共产党员必须时刻牢记自己是党的人,把对党绝对忠诚作为基本政治素养,始终保持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政治品格。

担当,是领导干部一种高尚的政治品格,一种必备的履职能力,一种过硬的工作作风,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习近平同志指出:“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当代中国正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领导干部必须勇于担当、敢于担当、善于担当,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为民,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

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奉献,“奉献”是一种爱,是对自己事业的不求回报的爱和全身心的付出。对个人而言,就是要在这份爱的召唤之下,把本职工作当成一项事业来热爱和完成,努力做好每一件事、善待每一个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职责。努力地用这份爱去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用大家的无私奉献编织出祖国伟大事业的美丽蓝图。

现在,祖国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特殊时期,经济越发展,我们就越需要一支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的党员干部队伍。而我们纪检监察部门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让我们一起站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为党旗增辉,为国徽添彩,这也是我们毕生的追求!

推荐其他精彩文章:

仰望阳光

仰望母亲

仰望高山

仰望天空的猫读后感

仰望党旗(演讲稿)

本文链接:https://www.fanbenba.com/grwdfw/zijianxin/qggjg.html

Copyright © 2024. 范本吧 All right reserved. 浙ICP备20185263号-2

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